省院微党课 | 防灾减灾日 用技术筑牢房屋安全坚固屏障

党建引领

05-12

2023

学习贯彻新思想,凝心铸魂促发展。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持续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贯,推动党建经营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擦亮“红旗映蓝图”党建品牌,帮助党员干部强化学习教育,提升思想境界,锤炼党性修养,提高业务水平,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党群工作部在公司微信公众号推出“省院微党课”专栏,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参考,让我们一起“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

 引 言 

2023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

自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无论是标准编制,还是建筑设计,建筑安全始终是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江东•开维国际中心、襄阳滨江商务带等项目主动运用先进技术保障房屋安全,得到业主方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求“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2020年3月,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欣佳酒店所在建筑物发生坍塌事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抢救失联者,积极救治伤员;强调当前全国正在复工复产,务必确保安全生产,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

2021年6月,湖北十堰市张湾区艳湖社区集贸市场发生燃气爆炸事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近期全国多地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校园安全事件,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举一反三、压实责任,增强政治敏锐性,全面排查各类安全隐患,防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建党百年营造良好氛围。

2022年4月,湖南长沙居民自建房发生倒塌事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不惜代价搜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做好安抚安置等善后工作;同时注意科学施救,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强调:改善城乡防灾基础条件。开展城市重要建筑、基础设施系统及社区抗震韧性评价及加固改造,提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容灾备灾水平。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与调蓄设施建设,优化和拓展城市调蓄空间。增强公共设施应对风暴和地质灾害的能力,完善公共设施和建筑应急避难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湖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建筑设计行业特点,从自身生产经营实际出发,自觉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用技术筑牢房屋安全坚固屏障。

持之以恒护安全

1972年,湖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湖北省标准设计站,自成立之初就十分关注防灾减灾标准方面标准编制,先后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中南地区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结构图集12ZG002《民用多层砖房抗震构造》、12ZG003《多层和高层混凝土房屋结构抗震构造》等相关标准图集,并适应时代所需不断更新、完善。

自上世纪80年代,公司从事建筑设计以来,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成为公司结构设计人员关注的重点。为优化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完善建筑抗震设计,设计人员在把握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一是精准化原则 

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结构形式越简单,计算简图越明确,地震作用传递途径也越直接。与复杂的建筑结构体系相比,简单的建筑工程结构体系可增加力学计算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平衡项目结构设计,最大限度地避免结构设计过于复杂度高所引发的设计不全面问题。同时,建筑形体的规则性还可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负面影响,弱化地震作用过程中的力学传递效果,优化建筑的抗震性能。

例如,在华中数字产业创新基地一期项目中,我们在方案设计阶段即考虑结构选型布置,力求建筑形状规则简单,建筑体系均为正方形和矩形,无内凹和大开洞,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满足结构抗震需求。

华中数字产业创新基地项目

 二是抵抗性原则 

为有效加强建筑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会在结构体系设计中全方位考虑地震作用。为此,设计人员在工程结构设计期间,要建立相对科学和完善的抗震体系模型,确保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结构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性,抵御地震灾害的负面作用,也可充分展现模型的预防性作用和优势。上述工作也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为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合理设置抗震能力,且抗震性能设置不宜过大,以保障其自身结构体系力学的平衡性效果。

例如,在江东•开维国际中心项目中,我们采用隔震设计,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或系统),形成隔震层,以达到阻隔地震时地面振动向上部结构传递地震力,降低结构在地震下的振动反应对建筑物破坏的目的。采用隔震技术以后能够阻隔地震作用大约是80%,它的抗震性能指标能提高8~10倍。所以从概念上来讲,隔震技术会提高抗震性能很多。

江东•开维国际中心总体规划设计

江东•开维国际中心项目

隔震技术在江东•开维国际中心项目的运用

 三是合理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结构布局可以有效抵御地震作用时造成的冲击力,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因此,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要从结构的整体特点入手,将在地震作用下可能首先发生位移或形变的建筑部位找出来,并对导致这一部位出现形变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设计不合理之处,进而对现有的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然后再次重复同一的实验,直至整个布局受力平衡且无明显变形或形变位置为止。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遵循合理性原则,可对建筑结构形态、连接部位特征以及受力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考量,合理调整结构性能参数,科学选择材料设备,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的影响,减少坍塌问题的产生。

例如,在孔雀城•锦云航天府三期项目中,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因商业层高需求原因在高层主楼区域二层开大洞,开洞面积超过了30%;同时建筑方案体系为凸显立面效果,做成内凹型建筑,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结构设计工程师通过模型计算及抗震概念分析,为解决开洞面积超过30%的问题,与建筑方案沟通,采用局部结构封板的措施;同时为解决平面凹进,将结构凹进位置设置抗震缝,将结构平面规则化。这样很好地解决了结构薄弱位置,降低了地震灾害对建筑的影响。

孔雀城

孔雀城·锦云航天府三期项目

未来科技护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建筑设计行业也会更多地运用先进的技术模型来推动设计发展,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BIM技术。

BIM技术相当于整个项目信息的载体,以三维立体模型的形式来进行存储,方便人员随时调取查看。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中,设计师通过BIM技术可以结合建筑物的体积、朝向、空气流向、日照气候等数据来进行全面分析,做出更加准确的设计方案;在设计阶段,BIM技术能保存整个建筑项目的数据信息,并以此建立仿真模型,辅助设计师完成图纸设计。在施工图阶段,建筑图纸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停修改,极易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导致工期延误或施工出现纰漏。但BIM技术绘制的建筑平面设计图涵盖各个指标,堪称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不仅方便修改,且节省了人力物力,设计师也可实时了解建筑项目的设计理念和内容,将安全理念贯穿全程。

例如,襄阳滨江商务带项目,是全省首个通过施工图BIM审查的项目。通过运用BIM技术,减少了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的错误和缺陷,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此外,运用BIM技术进行可视化设计,方便地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线综合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降低了由于施工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和工期延误。

襄阳滨江商务带项目鸟瞰图

襄阳滨江商务带项目建筑BIM模型

未来,省院将进一步聚焦数字化、BIM技术运用,将防灾减灾前置,最大限度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喜乐 . 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1(07)

[2] 仇莉,李燕秋 . 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2(23)


附件: